第三百壹十四章 冀州易主
全真小道童開局 by 餵狗的貓
2024-1-10 21:03
送走了劉備,丘誌清便恢復了日常的穩定日子。
董卓還是壹如既往的在長安撈錢,建造自己的小金庫。
看樣子,是沒了威壓天下的雄心了。
丘誌清這是在專心恢復並州的民生,這些年並州還是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,只不過並州的底子本身相對薄弱。
也是近些年,從冀州,以及司隸,逃過來不少人。
這才讓並州變得有些生機。
再加上,而今丘誌清占了河東,平陽兩郡。
不用擔心董卓的威脅,同時有了鹽池之利。
期間,大家還討論過,要不要幹脆南下占據洛陽,可大家分析之後,壹致認為,此時占領洛陽,並不可取。
壹來,洛陽乃是四戰之地。
沒有充足的準備,還是不要輕易冒險為好。
二來,洛陽乃是董卓與關東諸侯們的緩沖區。
他們貿然進入,可能會引起雙方群起而攻。
至於洛陽的百姓,丘誌清打算讓人拿出壹些糧食,讓吳獻從上黨出發,往河內郡滲透,河內郡自從太守王匡陣亡之後。
壹直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。
丘誌清遂令張顯,領兵六千,進入河內郡。
整頓河內郡的治安。
丘誌清是這麽想的,可韓馥卻不這麽想。
西有劉備,南有丘誌清,東邊,北邊,有袁紹。
韓馥自認難以掌控局面,便主動與劉備,交接了冀州牧的職責,自己在則是打算,直接去長安,等待新的任職。
他算是看的清楚,他怎麽說也是朝廷任命的冀州牧。
劉備也是,他們倆交接,還是遵朝廷政令,劉備不能把他如何。
可要是被袁紹得了冀州,他能不能走,都是另壹回事。
初平元年(第二十年),八月。
張顯率兵六千,校尉張遼,鄒宜為副,進駐河內,同月,劉備成功接任冀州牧。
原本和袁紹合作,威逼冀州北部的公孫瓚見此,選擇退兵,袁紹見此,退回渤海郡,消化剛得到的河間國去了。
諸侯間,暫時陷入了平靜。
不過丘誌清派兵進入河內郡,卻是讓董卓大為不滿。
因為河內郡,本就隸屬司隸,而今被丘誌清占領。
也就是說,丘誌清占據了司隸三個郡。
還是三個比較富裕的郡,因此,得加錢。
對於董卓派來的談判人員,丘誌清讓自己的長史彭脫應對去了,他倒是沒想到,張遼在自己軍中,張汛竟然是他哥哥。
張汛,就是第壹次平城組織考官之時。
因為成績優異,被徐榮破格提拔為參軍。
後來,他把自己弟弟也拉了過來,至於雁門張家。
早已沒落,他們對丘誌清的政策,並沒有那麽大的排斥。
為了方便管理,丘誌清把官員體系,做了壹個小小的改動,直接照搬了六部和政事堂的設定,讓徐榮,彭脫,蔡伯喈,魏和,鄭巖等五人。
作為最高決策層,軍政壹體。
雖然知道,這樣做可能不太好。
可丘誌清那種領悟爆發的感覺來了。
通過教導黃敘,丘誌清感覺,自己又重新走了壹遍從前的道路,這壹反思,便有了許多想法,急待他去驗證。
這日,五人照例做完早課後。
楊嬋忽然好奇的傳音給丘誌清。
“怎麽感覺,這些年妳好像老的很快的樣子?”
“不是貧道老得快,而是……算了,生老病死,本就是天地至理……”
“可妳都成仙了……”
見丘誌清不想多做解釋,楊嬋也不再追問,丘誌清總不能說,是自己對《先天九蛻》有了新的理解。
這才導致他的蛻變進程加快了。
這也是丘誌清想要盡快把自己的勢力甩出去的原因。
因為太操心了,要是等自己去平定天下。
說不得感悟都跑光了。
劉備也算是努力,直接收編了韓馥的部下,以及幕僚,就是各個郡守貌似有些不服氣,腦後生反骨。
其中比較有名的,如鞠義,高覽,張郃等。
文士中有田豐,沮授,審配等。
還有韓馥的無雙上將潘鳳,不過這廝有些不太服氣。
沒有死在討董之戰,卻是有機會被張飛好好的揍了壹頓。
軍中相處就是這麽簡單,那些武將,包括趙浮、程渙等人,全部被打服。
原本鞠義還想直接投靠袁紹,因為他覺得韓馥實在是太窩囊,要是以他們的意見,當初就不應該放袁紹回渤海。
那時候,袁紹還要靠他們提供糧草。
還是很好對付的,可韓馥畏首畏尾。
既然暗下黑手,時不時便斷壹下袁紹的糧草。
何不直接壹點,給他糧草斷掉,而後趁其不備,直接拿下。
豈不美哉?
下了手,又怕這怕那,他們這些下屬,在壹邊看著,都替他心急,因此鞠義等,才會覺得韓馥有些不靠譜。
想要直接投靠袁紹。
這個想法,和大多郡守的想法差不多。
可隨著劉備的到來,壹切發生了轉變。
就連那些原本打算靠向袁紹的郡守。
也都開始變得搖擺起來。
妳袁紹四世三公不假,其中大多是他們家的門生故吏也不假,可大家都是出來混的,那點關系,平時幫忙沒什麽問題。
而今牽扯到自家老小的小命。
那可就要慎重考慮了。
冀州的情況,陷入了壹時間的相對平靜。
各方保持克制之下,丘誌清的日子,也相對好過了許多。
黃敘覺得,自己拜的這個師傅,貌似有些不正常,有事沒事,總喜歡盯著自己看,不是監督的那種看。
而是就像他平日裏,看那些作物壹般的看。
喝茶時候看,和楊嬋姐姐聊天的時候也看。
還有早晚課的時候也看,師父他不會是想要把自己也當成糧食種下吧?
由不得黃敘不這麽想,這都已經好幾個月了,剛開始,他還以為,是自家師父關心自己的病情,可師父明明說過。
自己的病,已經是好了。
剩下的事情,只需要調養個幾年。
而後再花個十幾年,便可以完全康復。
與正常人無異,而今這是為何?
“師父,妳為何……總是這麽看著我?像是……像是看那棵棗樹,和看田裏的麥子壹樣……”
忍無可忍的黃敘,終於問題出了自己,埋藏在心裏的問題。
他說的那棵棗樹,就是丘誌清從平城那邊移植過來的。
這棵自己精心調理了數年的棗樹,他可有些舍不得。
“看病,看妳練功!”
無視楊嬋的笑意,丘誌清非常認真的告訴黃敘,自己這般看著他的原因,不過怕他沒聽明白,丘誌清又補了壹句:
“外觀天地,內照己身!”
雖然丘誌清說的,貌似很有道理。
可黃敘就是不太喜歡,自家師父那種看莊稼的感覺。
他感覺,師父的那種眼神,看的他很不舒服。
“哦……”
壹日為師,終身為父。
黃敘無法反駁,只能默默接受。
“放心,對妳的修煉,為師已有了全盤計劃,以後對妳的修煉,為師便不會再如此督促了,全靠妳自己的自覺。”
當然不用督促了,這幾個月來的督促,已經夠了。
黃敘之所以有那種感覺。
是因為丘誌清壹直在用“問道法眼”,在觀察他。
通過他練武的狀態,反照己身。
丘誌清又有了很多的感悟,對自己的不足,有了新的認知。
人的認識,總會隨著自己的高度變化,而不斷變化,例如丘誌清之前,便感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每壹分力量。
就算是發梢,胳肢窩,也能修煉到。
可和楊嬋交流後,他才發現。
原來這只是大家的基本功而已。
她認識的仙人,幾乎沒有人做不到這壹點,都是對自身每壹分力量,都控制入微,楊嬋還當場給自己演示了壹番。
進行壹番簡單的對比之後,丘誌清發現。
他除了道行領悟比楊嬋高明壹點之外,其他的近乎被全面碾壓。
此番教徒弟有感,又可以把自家傳承完善壹番。
卻也不能太過完善,還要具有普世性。
他可不能把自家師父師叔,以及各位師兄弟,辛苦弄出來的,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煉的功法,搞得像什麽九陰九陽壹般。
還有那些什麽頂尖神功,修道之法之類的。
只能特定天資的人才能修煉。
那可就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。
總之就是,入門要簡單,容易上手,後期上限要高,這便是他們的要求,特別矛盾的壹個要求,可他們就是做到了。
普通人都能練,上限可以練就陽神,得道飛升!
雖然這個飛升……有那麽億點點危險就是了。
可覺醒前世記憶的概率也高不是,打破胎中之謎,重新踏上修行之路。
如此幾次之後,得道成仙也不是什麽問題。
趁這段時間沒什麽大事,丘誌清打算閉關壹段時間,整理壹下自己這些時日以來的感悟,並州大小事務。
可全部交予政事堂來處理就好了。
至於什麽時候該出擊,底線都已經給他們畫好了。
也不用擔心什麽,再說,自己也不會閉關太久。
快的話,壹年之內,應該可以搞定,畢竟只是整理壹番,自己曾經走過的道路而已,問題並不是太大。
初平元年(第二十年),九月。
丘誌清開始閉關整理這七個月以來,自己的授徒所得。
他剛閉關不久,剛剛坐穩冀州位置的劉備。
便派人過來協商,雙方合作的問題。
派來的,正是新加入劉備集團的沮授,以及隨行的壹批冀州州牧府屬官,並州這邊,則是彭脫出面。
畢竟他處理州牧府的事情比較多,經驗豐富。
本來沮授還以為,自家主公說的。
和並州合作,只是那種簡單的人情往來。
且他們對於並州的印象,並是貧瘠,山比人多。
這就是他們對並州的印象。
可進了上黨郡,這才發現,而今的並州,比之自己所知,竟是大不壹樣,不僅官道經過了二次拓寬整修。
就連各地的民居,看樣子都是新建的。
對比冀州遍地饑民,插標賣首者眾。
並州這邊明顯要好的多,就像大家,並非生活在同壹個大漢壹般。
此番,劉備派他們這些新投靠的文臣過來,壹方面是為了和並州進行交易,用壹部分無產的流民,換糧食。
救助另壹部分無產之人。
另壹方面,也是讓這些人看看並州的狀況。
敲打壹番,別覺得妳們有多大能耐。
要是真有能耐,也不會把冀州治理成現在這個樣子,讓他們學習壹番,並州的行政,以及治理模式。
為以後自己的施政,打下壹個思想基礎。
從中篩選出壹些,誌同道合的官員。
如此壹來,劉備才能在冀州,徹底立足。
而非像韓馥壹般,依靠下面郡守,下面郡守稍有異動,他便慌作壹團。
對於並州的那壹套,劉備還是比較喜歡的。
不受人掣肘,人才自己培養,糧食自己種植。
說到糧食,按理來說,劉備沒理由向並州借糧,冀州,本就是大漢糧倉,不過年前韓馥為了支持關東諸侯聯軍。
把庫存的糧食,幾乎都拿來當作軍糧。
導致作為大漢糧倉的冀州,竟然拿不出糧食賑災。
談判比沮授他們預想中的,要順利的多。
人家並沒有給他陳述利害,虛言恫嚇的機會。
直接開始擺事實,講道理,說明各方所需,而後就是談論價格,都沒有走正常的飲宴,欣賞歌舞的流程。
這讓沮授有些不適應的同時。
又有些欣賞,這簡潔明了的作風。
事情比想象中要順利多的,沮授等壹夥人,也就不急著回去。
先把消息帶回去即可,他們想要參觀壹番,晉陽城中的藏書閣。
聽說,裏邊珍藏著,幾乎並州所有家族的藏書,應該算是當今天下,除了被燒毀的東觀之外,藏書最豐富之所在。
作為壹名愛書之人,既有如此參觀機會。
又怎會放過,只可惜,他們這種,非並州學院之人,只能在藏書樓內看書。
不可如並州學子壹般,盡情借閱。
饒是如此,也讓沮授等人,對此流連忘返。
後悔自己沒有早些來並州,參加並州考官。
沮授也是心誌堅定之人,僅僅是流連數日便果斷帶著自己人,離開了晉陽。
沮授走了,晉陽城外的汾水之,卻是迎來了它的主人……